昨天民谣圈发生了两件大事,一件事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民谣和摇滚大师鲍勃·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,而另一件事是国内民谣歌手宋冬野被爆因吸毒被捕。
当然,鲍勃·迪伦与宋冬野的巧合并不止这些,早在1966年的一段采访音频中,鲍勃迪伦就自爆曾经在纽约吸过毒。
幸运的是,他克服了毒瘾,之后还获得了音乐和文学上的最高奖项。
鲍勃·迪伦在那段采访音频中,鲍勃·迪伦说:“我在纽约成功戒掉了自己的毒瘾,那段时间我因为毒瘾身体非常虚弱,但是我戒掉了它。
”鲍勃·迪伦还透露自己曾经想自杀。
他说:“死亡对于我来说不算什么,如果我能很快死去,那死亡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。
我可以很轻松的自杀,我承认我有过这个念头,但是我不会这么做。
”不过,鲍勃·迪伦没有因此而堕落,后来他继续坚持发行唱片,并不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。
在1991年获得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后,他又在四届格莱美上获得最佳摇滚歌手和专辑奖项。
滚石乐队其实民谣和摇滚圈吸毒已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在国外,滚石乐队最先与毒品有染,甲壳虫乐队主唱约翰·列侬也在60年代末期沉溺于毒品中,涅槃乐队的主唱科特·柯本因吸毒而自杀;在国内,前有罗琦在90年代被曝出吸毒,后有谢天笑因吸食大麻而被拘留。
民谣和摇滚歌手为什么要吸毒?是不堪心理压力,还是寻找创作灵感,或者仅仅是把“尝鲜”当“时尚”?科特·柯本说,“我必须轻度麻醉才能重获我在孩提时代曾有过的热情”。
罗琦吸毒被抓之后,谈到为什么吸毒,说,“经圈中人介绍,吸毒能使人对音乐创作产生灵感”。
灵感和创作,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当下的国内,都是谈吸毒原因时被高密度提及的词语。
科特·柯本然而毒品真的能激发灵感吗?不一定。
纵观国内外,多的是因为吸毒而精神沉沦,甚至自杀的人,科特·柯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(另有说法是柯本是因为压力而自杀)。
1994年3月4日,科特·柯本因为吸毒过量而昏迷,他被送到医院经过抢救后苏醒了。
外界揣测这不是意外,而是柯本有意自杀。
他离院后到戒毒所去戒毒,后来柯本从戒毒所逃出,失去联系。
直到4月8日,柯本的尸体被发现在他的住所里。
死因是吞枪自杀,尸检报告中检出海洛因。
柯本死时年仅27岁,乐队和也随后宣布解散。
作为摇滚迷心目中的英雄,科特·柯本和他的涅槃乐队曾风靡全球,是当时年青人的一面旗帜。
尤其是在发行第二张专辑后,他们获得各种奖项,出席各大颁奖典礼,参加各种活动,而这一切随着1994年的一声枪响结束。
科特·柯本说,他不喜欢出名,“成功使我陷入了更深的毒瘾之中”。
他在遗书中写道:我已经没有任何激情了,所以要记住“与其苟延残喘,不如纵情燃烧”。
可见,借毒品来排解压力,寻找灵感和激情,绝对是个误导。
《制造伍德斯托克》电影剧照从鲍勃·迪伦,约翰·列侬,再到科特·科本,欧美摇滚圈的吸毒是具有遗传特点的。
西方上世纪60年代盛行摇滚文化,反正统文化运动伴随毒品,一起成为反叛的标识。
从西方音乐史看,摇滚乐与毒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有人甚至认为,“性、摇滚、毒品”是一母所生。
1990年之后,国内的民谣和摇滚圈也开始传出吸毒丑闻。
1997年7月,罗琦在南京机场转机时突然毒瘾发作,她不顾一切地拦了一辆出租车,要求司机带她去买海洛因,结果被司机直接拉到了派出所,之后又被送到南京的一家戒毒所实施强制戒毒,罗琦也因之成为国内娱乐圈中第一位被公开曝光的吸毒者。
2011年1月20日, “冷血动物”乐队主唱谢天笑因吸食大麻被警方抓获。
2016年10月13日,民谣歌手宋冬野因涉毒被警方控制。
和娱乐圈一样,音乐圈吸毒事件频出。
也许成名真的给他们带来了压力,他们需要释放;也许真的是江郎才尽,为寻找灵感才铤而走险;也许他们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,只想尽情地放纵,热烈地燃烧……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,都不是吸毒的理由。
作为旁观者的我们,就有资格谴责他们吗?我记得崔健谈及摇滚圈吸毒事件时说过:“我们评价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好坏,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伤害到别人,如果他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,自然有法律会制裁他,但如果他只是伤害自己,你有何权利去指责他呢?”我不知道毒品的恍惚幻影,是否给他们带来了安慰与满足。
但我相信,回归真实内心和真实生活的音乐和创作,才是最大的寄托,最好的良药。
-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
报歉!评论已关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