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昨晚,如往常一样的,照常在前进道的便道上步行。
因有点懒散,将录音拖了再拖,上传时网速又极慢。
导致出门的时间,比平时晚了十几分钟。
刚刚走到创意米兰,见便道上,有两个男青年正在摆弄什么东西。
走近了,才看到他们正在摆放音箱和麦克风,其中一个男青年,背着一把吉他。
看上去,他们有点紧张,眼神飘忽不定。
两个人都戴着黑边眼镜,黑T恤。
远远地看,以为是亲兄弟。
走近了仔细瞧,其实,面容相差很远的。
听了一首歌,我走上前攀谈。
可能是第一次在道边演唱的缘故,他们的神情很不自然。
告诉我说,我们有正式的工作,唱歌就是爱好。
说了几句,我继续往前走。
每天至少要走一万步,今天还远远不够。
我的脚步往前走着,耳朵听着身后的音乐声。
还没走到红绿灯,忍不住掉转过头,往回走。
如果等我走回来,也许他们已经走了,也许以后再也碰不到了。
我觉得不能错过他们。
这两个青年的身上,有一股强大的磁力,吸引着我再次走近。
2.这回,我站在跟前,安静地听了几首歌。
他们唱的大部分是民谣,偶尔也有摇滚,几乎全部都是我喜欢的歌曲。
尤其是一首《春风十里》,唱得特别好。
我用手机录下来了,回到家听了好几遍。
还和原唱鹿先森乐队对比了一下,感觉比原唱还要好。
其实,要是论演唱技巧,他们还比较稚嫩,至少表现得不够稳定,和鹿先森乐队有一段距离。
但歌声中有对歌曲的自我理解,有对音乐的狂爱而生出来的热情,以及初次站在路边演唱的羞涩紧张与刺激的冲击,这些统统凝结在歌声中,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情绪。
这股情绪,令歌声充满了特别的韵味。
是难能可贵,不可复制的。
3.在昨天发送的文章让你哭的,印象才深,有读者和我探讨张晓风的文章。
我以为,张晓风的某些文章,写得实在是一般。
这位读者看不下去了,满怀热情地留言,说作家张晓风热爱生活,感悟生活,把生活中很平常的点滴呈现在读者面前。
这句话讲得很婉转。
如果直白地表达,就是说:张晓风就是写得好啊,你算老几呀?这么说她,我要为作家鸣不平。
其实,如张晓风这种文笔的作者,不知有多少。
但没有机遇,统统埋藏在民间了。
这种风格,顶多算是中流。
年轻时有闻听张晓风的大名,也拜读过一些。
而现在翻来阅读,感觉不过尔尔。
我今天在这里谈张晓风的文章,就是想说,不一定有名气就代表有多好。
正如前进道边演唱的两个青年人,他们很谦逊,口口声声讲自己唱得不好,我却被歌声深深地打动。
因为,看惯了玩弄技巧,矫揉造作,再来听他们的演唱,犹如一片空灵之声。
那是最质朴的,完全发自内心的感受,没有一丝的勉强与讨好。
单纯地热爱,不求丝毫的回报。
4.我在演唱,你在听,然后有人鼓掌。
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了。
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表达,更加珍贵的呢?我爱你,不关世上任何人和事。
仅是单恋,我爱得炙热,爱得疯狂,爱得沉醉。
这种情感,是技巧能够替代的吗?不能。
前些年,在一间小小的出租房,酒后乘兴演唱的旭日阳刚,将汪峰的《春天里》唱火了。
旭日阳刚的演唱没有什么技巧可言,但他们有生活,够底层,歌声中有对《春天里》满满的理解。
所以获得了听众的强烈共鸣,产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。
他们两个的演唱也是如此。
虽然在技巧上尚缺,但是饱含的那股激情,对音乐的单纯追求。
是多少专业歌手所没有的。
最后,我还想说,打动我的,还有最后一点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:在他们的身上,看到了我自己从前的影子。
影子中,闪动着两个字:理想。
-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
报歉!评论已关闭。